公示时间:2020年6月4日至6月9日,公示期内如有异议请以实名书面形式实事求是地提出申诉理由和意见,在异议的书面材料上签名,并附上有关证明材料,报送学会秘书处,联系电话:0731-84305938,联系人:杨云峰。
项目名称
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原体检测平台的建立与新病原的发现
提名意见
本项目突破国内外单一检测方法或平台对于多病原检测的局限,形成高通量发热呼吸道症候群检测平台,满足省、市不同层次疾控机构对多病原检测的迫切需要。项目研究成果与江西等多家省市疾控进行了交流与推广应用,在湖南省人民医院、省儿童医院、长沙市第一医院等多家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例监测及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检测中得到实战应用,并在全省14家市级疾控中心推广应用,为当地的传染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发挥平台作用全球首次发现了一例人感染新型重组欧亚类禽H1N1流感病毒病例,2000年以来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大陆地区首例人感染H9N2病例、湖南省首例人感染H5N6病例,并首次形成湖南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多病原谱以及病原流行规律。此外,此平台还在本省多起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的处置中发挥了一锤定音的作用,为病例的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提高治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湖南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病死率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平台的建设为2020年湖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打下坚实基础,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提供了技术保障,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和间接的经济效益。该项目发现的新型重组欧亚类禽H1N1流感病毒株被世界卫生组织选为甲型流感疫苗种子株,多篇论文获预防医学科技优秀论文,项目获第六届湖南省预防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提名该项目为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本项目源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病毒性传染病病原谱流行规律及变异研究”子课题(2013ZX10004202-001-003)以及湖南省科技厅社会发展支撑计划“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原体检测平台的建立与新病原的发现”(2014SK3246),以湖南省微生物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依托传染病监测网络和相关哨点医院,以流感样病例、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为研究对象,开展呼吸道多病原体检测平台的建立及其应用,发现新病原并进行病原体特征研究,了解发热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谱和动态流行规律。研究整合多重荧光定量扩增、温度转换扩增、高分辨率全自动毛细管电泳、微流体芯片等新技术,针对不同标本来源和检测目的,不断补充和优化检测病原体的种类,形成满足于常规监测和疫情处置不同需求的高通量的发热呼吸道症候群检测平台,最多可同时筛查52种(型或亚型)呼吸道病原体。突破了国内外单一检测方法或检测平台对于多病原检测的局限,满足了省、市不同层次疾控机构对发热呼吸道症候群多病原检测和筛查的迫切需要。
项目研究成果在全国传染病防控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论坛、全国疾控系统核酸检测新技术培训班、湖南省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上进行报告,与江西等多家省、市疾控进行了交流与应用,在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省儿童医院、长沙市第一医院等多家大型综合性医院的不明原因病例的检测中得到实战应用,并在全省14家市级疾控中心推广应用,为当地的传染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利用此平台,项目组在全球首次发现了一例人感染新型重组欧亚类禽H1N1流感病毒病例,并对病原体的基因、蛋白和毒力进行研究,该毒株被世界卫生组织选为甲型(H1)流感疫苗种子株。2000年以来国际上首次报道大陆地区首例人感染H9N2、湖南省首例人感染H5N6等人禽流感病例,并分析了病例的感染来源及病毒特征。通过此平台对湖南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进行了研究,首次形成了湖南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多病原谱以及部分病原的流行规律。此外,此平台还在本省多起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的处置中发挥了一锤定音的作用,及时明确疫情病原和感染来源,为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控制疫情扩散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病例的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提高治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湖南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病死率(31.96%)较全国平均水平(39.78%)降低了约8个百分点,取得显著的社会效应。
上述科研成果主要发表在公共卫生和传染病学世界顶级杂志《新发传染病》等国际国内知名杂志,多篇论文获预防医学科技优秀论文,成果获第六届湖南省预防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项目创建的平台技术,成为我省后续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重大疫情的检测核心力量,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提供强大技术保障,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和间接的经济效益。
客观评价
1、本项目经过湖南省医学会科技成果评价,得分为85.71分。专家组成五位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2、全球首次发现的新型重组欧亚类禽H1N1流感病毒株(A/Hunan/42443/2015),在2018年被推荐至世界卫生组织并被选为甲型(H1)流感疫苗种子株,编号为CNIC-1601。
3、项目发表相关论文10篇。其中SCI论文5篇,SCI总影响因子23.3,单篇最高影响因子7.2,SCI被引用总次数88次,其中他引80次。中文文献CSCD论文2篇,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论文3篇。获第六届预防医学科技优秀论文一等奖2篇、三等奖2篇,获第七届预防医学科技优秀论文三等奖1篇。其中首次发现新型重组H1N1病毒论著发表在公共卫生和传染病学世界顶级杂志《新发传染病》上,2015年首次报道大陆地区首例H9N2病例论著被SCI他引47次。
4、项目应用国内外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湖南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监测及多起不明原因传染病疫情处置中得到有效运用,实践结果证明其具有高通量、高效和高灵敏度的优点。利用平台,极大地促进了疫情的防控和流行病学调查,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及维护了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价值。
5、该项目报道的新型重组H1N1病例为新型重组人感染欧亚类禽H1N1流感病毒,不同于以往国内外分离的H1N1病毒株。国际上首次报道大陆地区人感染H9N2禽流感(国内外有关人感染H9N2禽流感报道,仅有1999年香港的报道早于课题组)。国内外首次报道湖南省全省活禽市场H9N2禽流感病毒检测及遗传特征分析。国内外首次报道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检测由气单胞菌血症引起死亡病例。国内外首次报道湖南省全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哨点监测结果及分析。
6、因积极应对禽流感疫情和取得的防控成绩,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卫计委2016-2017流行季H7N9防控工作先进单位,第二完成人获先进个人。
7、项目获第六届湖南省预防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推广应用情况
本研究在创新研发的新型多重PCR检测技术平台的基础上,整合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膜微阵列PCR技术,建立一套能同时筛查52种(型或亚型)呼吸道病原体的高通量检测技术平台,应用于发热呼吸道症候群、流感样病例的监测及不明原因肺炎疫情处置,及时明确病因,为传染病疫情有效处置发挥了一锤定音的作用。本项目的相关技术和成果得到国内同行的高度肯定,多次在国家和全省的的学术会议、培训班上得到交流,得到江西等多家省级疾控中心的借鉴,在我省省人民医院、省儿童医院、长沙市第一医院等多家大型综合性医院的不明原因病例的检测中得到实战应用,并推广应用至全省14家市级疾控中心,在流感、禽流感病例的诊断和防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1)2015年从一名患有重症肺炎的男童下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到一株新型重组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该毒株被命名为A/Hunan/42443/2015(H1N1),在2018年被世界卫生组织选为甲型(H1)流感疫苗种子株,编号为CNIC-1601。该患儿经医院救治专家组的针对性治疗,最终痊愈出院,是我国首例治愈的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感染重症病例。
(2)2016年从省儿童医院收治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下呼吸道标本中检出H5N6禽流感病毒,为病例的诊断、救治及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患儿最终痊愈出院,成为国内首例治愈的H5N6禽流感儿童重症病例,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3)继1999年香港报道人感染H9N2禽流感病例后,在国内外首次报道检出H9N2禽流感病例,通过平台实验室检测发现H9N2禽流感病例6例,H5N6禽流感病例4例、H7N9流感病例97例,并发现全省高致病性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病例4例,快速、高通量的多病原检测平台为病例的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通过开展活禽交易市场环境禽流感病毒监测,为活禽市场开展消毒、休市和关闭等措施提供技术支持。
(4)为评估禽流感的感染风险,制定本省乃至全国的禽流感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制定我省《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做好H7N9等人感染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加强人感染禽流感、流行性出血热等冬春季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等发热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措施和方案制定提供关键科学依据。
(5)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健康,湖南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病死率明显低于全国水平。截至 2018 年 12 月,我国累计报告人感染 H7N9 禽流感病例 1536例,死亡611例,病死率为 39.78%。我省累计报告人感染 H7N9 禽流感病例97例,死亡31例,病死率为 31.96%,较全国平均水平降低了约8个百分点,且我省H7N9的病死率由2014年的40.9%下降到2017年的26.6%,2018年无病例报告。
(6)为湖南省人民医院、省儿童医院、长沙市第一医院等多家医院检测流感样病例5281例、不明原因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例1121例,大大提高病例诊断的准确率和治疗的有效性。
(7)平台推广至14个市州疾控中心,期间14个市州疾控均具备了呼吸道多病原检测能力以及病毒分离的检测能力。2015-2019年间完成超过13万份流感样标本的检测,初步阐明湖南省流感的流行规律、病毒型别构成和变化规律,有效处置不明原因肺炎疫情500余起,为病例的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争取宝贵时间。项目组每年完成至少2期不少于200人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专题知识讲座、实验操作培训,为基层疾控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技术骨干。
主要应用单位情况表
单位名称 | 应用的技术 | 应用情况 | 应用的起止时间 | 应用单位联系人/电话 |
湖南省人民医院 | 发热呼吸道症候群多病原检测平台 | 完成425份标本多病原检测,大大提高病例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有效性,发现并治愈我国首例新型重组H1N1猪流感病例 | 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 | 钟礼立,13875938039 |
湖南省儿童医院 | 发热呼吸道症候群多病原检测平台 | 完成5281份病例检测,有效提高病例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有效性,发现并治愈我国首例重症儿童H5N6病例 | 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 | 马乐龙,13974833618 |
长沙市第一医院 | 发热呼吸道症候群多病原检测平台 | 完成696份病例检测,有效提高病例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有效性 | 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 | 潘慧琼,13618494117 |
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发热呼吸道症候群多病原检测平台 | 借鉴和应用平台,结合本省实际,开展症候群监测,处置疫情3起 | 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 | 熊英,0791-88319813 |
郴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发热呼吸道症候群多病原检测平台 | 完成13974份病例检测,阐明流感流行规律,有效处置37起疫情等 | 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 | 郑文,0735-2227200 |
娄底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发热呼吸道症候群多病原检测平台 | 完成6464份病例检测,阐明流感流行规律,有效处置疫情83起等 | 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 | 吴锦如,0738-8313967 |
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发热呼吸道症候群多病原检测平台 | 完成12419份病例检测,阐明流感流行规律,有效处置疫情72起,检出H9N2病例1例 | 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 | 蒋永林,0746-8213005 |
常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发热呼吸道症候群多病原检测平台 | 完成7180份病例检测,阐明流感流行规律,检出H9N2病例2例 | 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 | 谢朝梅,13974242126 |
长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发热呼吸道症候群多病原检测平台 | 完成6120份病例检测,阐明流感流行规律,有效处置疫情65起等 | 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 | 欧新华,0731-84723626 |
湘西自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发热呼吸道症候群多病原检测平台 | 完成14164份病例检测,有效处置疫情33起等 | 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 | 吴周建,0743-8513860 |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知识产权(标准)类别 | 知识产权(标准)具体名称 | 国家 (地区) | 授权号(标准编号) | 授权(标准发布)日期 | 证书编号 | 权利人(标准起草单位) | 发明人(标准起草人) | 发明专利(标准)有效状态 |
论文 | Reassortant Eurasian avian-like influenza A(H1N1) virus from a severely ill child, Hunan Province, China, 2015 | 其他 | Emerg Infect Dis | 2015年 | doi:10.3201/eid2211.160181 |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 朱闻斐、张红、向星宇、钟礼立、杨磊、郭俊峰、谢依然、李芳彩、邓志红、冯红、黄一伟、胡世雄、徐新、邹晓辉、李晓丹、白天、陈永坤、李梓、李俊华、舒跃龙 | 其他有效的知识产权 |
论文 | Human infection with an avian influenza A (H9N2) virus in the middle region of China | 其他 | 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 | 2015年 | doi:10.1002/jmv.24231 |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黄一伟、李晓丹、张红、陈伯中、蒋永林、杨磊、朱闻斐、胡世雄、周思瑜、唐云丽、向星宇、李芳彩、李文超、高立冬 | 其他有效的知识产权 |
论文 | Fatal Aeromonas bacteraemia in West Africa | 其他 | Journal of Infection | 2016年 | doi:10.1016/j.jinf.2015.10.002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张红、邹晓辉、赵翔、蔡亮、陈文斌、杨磊、刘富强、覃迪、曾舸、白天、朱闻斐、王大燕、舒跃龙、高立冬 | 其他有效的知识产权 |
论文 | Detection and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H9N2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from live poultry markets in Hunan Province, China | 其他 | PLoS ONE | 2015年 | doi:10.1371/journal.pone.0142584 |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黄一伟、张红、李晓丹、胡世雄、蔡亮、孙倩莱、李文超、邓志红、向星宇、张恒娇、李芳彩、高立冬 | 其他有效的知识产权 |
论文 | Human infections with novel reassortant H5N6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in China | 其他 | 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 | 2017年 | doi:10.1038/emi.2017.38 |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张烨、陈敏玫、黄一伟、朱闻斐、杨磊、高立冬、李晓丹、闭福银、黄超洋、康宁、张恒娇、李梓、薄洪、王大燕、舒跃龙 | 其他有效的知识产权 |
论文 | 湖南省2012-2014年发热呼吸道症候群哨点监测结果及分析 | 其他 | 实用预防医学 | 2016年 | doi:10.3969/j.issn.1006-3110.2016.12.004 |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向星宇、张红、高立冬、黄一伟、胡世雄、孙倩莱、蔡亮、李俊华 | 其他有效的知识产权 |
论文 | 湖南省2014-2017监测年度流行性感冒哨点监测病原学结果分析 | 其他 |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 2018年 | doi:10.16462/j.cnki.zhjbkz.2018.01.010 |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黄一伟、张红、张斯钰、李文超、曾舸、黄超洋、张恒娇、蔡亮、邓志红、湛志飞 | 其他有效的知识产权 |
论文 | 1例婴儿感染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特征分析 | 其他 |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2017年 | doi:10.3760/cma.j.issn.1003-9279.2017.05.009 |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黄一伟、陈柏塘、张恒娇、谢群、李文超、李成华、张斯钰、黄超洋、邓志红、张红 | 其他有效的知识产权 |
论文 | 2007-2016年湖南省流感监测结果分析 | 其他 | 实用预防医学 | 2018年 | doi:10.3969/j.issn.1006-3110.2018.08.001 |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黄超洋、张恒娇、高立冬、黄一伟、邓志红、李芳彩、李文超、刘运芝、湛志飞、李俊华、张红 | 其他有效的知识产权 |
论文 | 2009-2018年湖南省甲型H1N1亚型流感病毒监测结果及其全基因组进化分析 | 其他 | 疾病监测 | 2019年 | doi:10.3784/j.issn.1003-9961.2019.10.006 |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黄一伟,张斯钰,湛志飞,曾舸,黄超洋,胡世雄,李文超,张红,高立冬 | 其他有效的知识产权 |
主要完成人情况
姓名 | 排名 | 行政职务 | 技术职称 | 工作单位 | 主要完成单位 | 对本项目的贡献 |
张红 | 1 | 无 | 主任技师 |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负责项目的设计,组织实施和推广应用,对本项目中所列创新点1-8做出了贡献,合著发表论文9篇,一作者或通讯作者6篇。 |
黄一伟 | 2 | 副科长 | 副主任技师 |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对本项目中所列创新点1、2、3、4,6,7,8做出了贡献,合著发表论文8篇,一作者5篇。 |
蔡亮 | 3 | 副科长 | 副主任技师 |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对本项目中所列创新点1、3、4、5、7、8做出了贡献,合著发表论文4篇。 |
向星宇 | 4 | 无 | 主管技师 |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对本项目中所列创新点1、2、3、4、7做出了贡献,合著发表论文4篇。 |
高立冬 | 5 | 中心副主任 | 主任医师 |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对本项目中所列创新点1、3、4、5、6、7、8做出了贡献,合著发表论文6篇。 |
李芳彩 | 6 | 无 | 副主任技师 |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对本项目中所列创新点1、2、3、8做出了贡献,合著发表论文4篇。 |
李俊华 | 7 | 省卫健委副主任、省疾控中心主任 | 主任医师 |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对本项目中所列创新点1、2、4、7、8做出了贡献,合著发表论文3篇。 |
邓志红 | 8 | 湖南省预防医学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 | 主任医师 |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对本项目中所列创新点1、2、3、4、8做出了贡献,合著发表论文5篇。 |
黄超洋 | 9 | 无 | 主管技师 |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对本项目中所列创新点1、3、4、6、8做出了贡献,合著发表论文4篇。 |
主要完成单位情况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第一完成单位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项目的完成单位,指导制定研究方案,为项目组提供研究所必须的实验室、设备、经费以及研究人员队伍,并定期对项目实施和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项目突破国内外单一检测方法或平台对于多病原检测的局限,形成高通量发热呼吸道症候群检测平台,满足省、市不同层次疾控机构对多病原检测的迫切需要。本单位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在全球首次发现了一例人感染新型重组欧亚类禽H1N1流感病毒病例,2000年以来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大陆地区首例人感染H9N2病例、湖南省首例人感染H5N6病例,并首次形成湖南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多病原谱以及病原流行规律。本单位充分发挥技术指导职能,组织开展项目相关研究成果的培训和推广应用,平台在本省多起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的处置中发挥了一锤定音的作用,为病例的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提高治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湖南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病死率明显低于全国水平。组织开展活禽交易市场的环境监测,及时发现引起疫情的病原体和感染来源,制定和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控制疫情扩散,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技术保障,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和间接的经济效益,本单位获国家卫计委2016-2017流行季H7N9防控工作先进单位。项目发表相关论文10篇,其中SCI论文5篇,中文文献CSCD论文2篇,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论文3篇,发现的新型重组欧亚类禽H1N1流感病毒株被世界卫生组织选为甲型流感疫苗种子株。
主要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张 红:本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的申报、组织实施、总结验收、成果评价,共同参与疫情处置,共同组织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合作时间: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合作方式和产出:共同立项,合著发表论文9篇,一作者或通讯作者6篇,共同获奖。
黄一伟:本项目技术负责人,共同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总结验收、成果评价,主持技术报告撰写。负责流感、禽流感病例标本检测,共同参与疫情处置,参与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合作时间: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合作方式和产出:共同立项,合著发表论文9篇,一作者5篇,共同获奖。
蔡 亮:共同负责项目的申报、组织实施、总结验收、成果评价、文献检索。主持工作报告的撰写。共同参与疫情处置,共同组织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合作时间: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合作方式和产出:共同立项,合著发表论文4篇,共同获奖。
向星宇:负责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例标本的收集与检测,共同参与疫情处置。成功分离新型重组欧亚类禽H1N1流感病毒。合作时间: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合作方式和产出:共同立项,合著发表论文4篇,一作者2篇,共同获奖。
高立冬:共同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技术指导,共同参与疫情处置,共同组织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合作时间: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合作方式和产出:共同立项,合著发表论文6篇,共同获奖。
李芳彩:共同参与病例标本的采集与检测,共同参与流感、禽流感疫情处置。合作时间: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合作方式和产出:共同立项,合著发表论文4篇,共同获奖。
李俊华:共同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技术指导,共同参与疫情处置,共同组织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合作时间: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合作方式和产出:共同立项,合著发表论文3篇,共同获奖。
邓志红:负责流行病学调查,共同参与疫情处置。合作时间: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合作方式和产出:共同立项,合著发表论文5篇,共同获奖。
黄超洋:共同负责流感样病例标本的收集与检测,共同参与疫情处置。合作时间: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合作方式和产出:合著发表论文5篇,共同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