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饮水安全:生命之源需净化
洪水可能污染水源,引发肠道传染病。不喝生水是基本原则,无论看起来多清澈的河水、井水都可能潜藏危险。优先选择瓶装水,如果没有瓶装水,务必将水煮沸后饮用,高温可以有效杀灭大部分致病微生物。若无法煮沸,可使用含氯消毒剂对水进行净化处理,按照说明书的剂量投放消毒剂,充分搅拌并静置 30 分钟以上,确保余氯含量达标,以达到安全饮用标准。
二、饮食卫生:严防病从口入
洪涝灾害期间,食物储存和加工条件受限,变质食物极易引发食物中毒。避免食用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如被泡过的粮食、水果、蔬菜等,即便经过清洗,也难以完全去除污染物。不吃死亡的畜禽、鱼虾,这些动物死亡后会迅速腐败变质,产生大量毒素和致病微生物。加工食物时,要做到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餐具也需彻底清洗并消毒,可使用开水烫煮或含氯消毒剂浸泡。尽量选择新鲜、容易烹饪且能保证安全的食材,烹饪时确保食物彻底熟透。
三、居住环境:清洁消杀不可少
洪水退去后,及时对居住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至关重要。先清理室内外的淤泥、垃圾和杂物,然后使用含氯消毒剂对地面、墙壁、家具等进行擦拭或喷洒消毒,尤其要注意墙角、门窗缝隙等容易藏污纳垢的地方。对于被洪水浸泡过的衣物、被褥等,要进行彻底清洗和暴晒,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进一步杀菌。同时,保持室内通风良好,降低霉菌滋生的风险,必要时可使用除湿设备降低室内湿度。
四、个人防护:避免病菌侵扰
在洪涝灾害现场,尽量避免皮肤直接接触污水,因为污水中含有大量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接触后可能引发皮肤感染、瘙痒等问题。外出时穿着长衣长裤、雨靴等防护装备,减少皮肤暴露。如果皮肤不慎受伤,要及时用干净的水清洗伤口,并涂抹碘伏等消毒剂进行消毒,必要时包扎伤口,防止感染。同时,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防止病菌通过黏膜进入人体。
五、疾病预防:警惕常见病症
洪涝灾害后,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皮肤病等疾病高发。注意观察自身和家人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发热、腹泻、呕吐、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同时,可根据当地卫生部门的建议,接种相关疫苗,如霍乱疫苗、甲肝疫苗等,提高自身免疫力,预防疾病发生。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和心态也很重要,充足的睡眠和积极的心态有助于增强身体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