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与健康之夏至与健康 ——光阴的刻度与文明的温度

发布:本站     时间:2025/6/16 8:43:54



湖南省预防医学会环境与健康专业委员会 周纯良、何俊伟

夏至,古称“日长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当太阳行至黄经90度,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迎来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中国先民以圭表测日影,早在商周时期便精确计算出这一时刻,并将其纳入历法,指导农事与生活。《礼记·月令》载:“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夏至不仅是一个天文节点,更是阴阳转换、万物盛极而衰的临界点,蕴含着古人深邃的哲学智慧与养生之道。

中国疆域辽阔,南北纵贯北纬18°至53°,东西横跨五个时区,多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夏至时节丰富的地域特色。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迎来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中国各地便在这天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自然与人文图景。北国黑龙江的漠河,夏至的白昼绵延近17小时,却因高纬度而保持着宜人的凉爽;南海之滨的海南早已沉浸于湿热雨季,早稻在雷雨中等待收割;西北大漠的吐鲁番,昼夜温差让哈密瓜积累起醉人的甜蜜。而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南,此时正处在梅雨与酷暑的交替之际,既有“黄梅时节家家雨”的湿润,又有“炎氛蒸溽暑”的闷热,“夏至雨点值千金”的农谚道出了这片鱼米之乡对雨水的珍视。

这一古老节气的确立,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天文智慧。在《周礼》的记载中,周天子要在夏至这天举行隆重的祭地仪式,以祈求五谷丰登。汉代将夏至列为重要节日,官员可享三日假期,民间则流行吃“夏至面”的习俗。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星占》,详细记录了战国时期古人对夏至天象的观测,展现了湖湘先民卓越的科学素养。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无不彰显着中华文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把握。

随着夏至的到来,中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段。北方“夏至三庚数头伏”,意味着伏天将至;而湖南等地因副热带高压与梅雨锋面交织,形成“上蒸下煮”的湿热气候。此时人体阳气外浮,阴气内伏,易出现“苦夏”症状: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心烦多汗,甚至引发湿热型疾病,如湿疹、腹泻等。在湖南,潮湿的梅雨尚未完全退场,灼人的暑气已然登场,形成了特有的"湿热交加"气候。这样的天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讲究实用的湖南人换上苎麻制成的轻薄衣衫,既能透气又可吸汗;餐桌上的夏至羹用当季黄鳝与莲藕熬制,既应时令又合养生之道;家家户户门楑悬挂的艾草,既驱虫避秽又暗合中医“芳香化湿”的理念。这种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正是中国传统智慧的生动体现。

在湖南的乡间,夏至更是一个充满农事智慧与民俗风情的特殊时节。早稻开始抽穗,农谚提醒着“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虎咬禾苗”,道出了田间管理的关键。洞庭湖畔的农民们抓紧高温天气沤制绿肥,为晚稻种植做着准备。益阳、岳阳一带流传着给孩子佩戴红蛋的习俗,据说能防“疰夏”之疾;湘西土家族则采来艾叶、菖蒲煮水沐浴,以此祛除湿毒。永州等地的农民会在田间祭祀“田公田婆”,这种古老的仪式寄托着对丰收的期盼,也延续着楚地“信巫鬼,重淫祀”的文化传统。

从养生角度看,夏至标志着阳气达到极盛,阴气开始萌动。“夏至一阴生”,《黄帝内经》的这句箴言,揭示了养生之道的精髓。在长沙的老街巷里,老人们晨起喝一碗绿豆粥,午时小憩养心,傍晚用鱼腥草煎茶——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都是千百年积累的健康密码。湖南民间流传的“苦夏”之说,提醒人们此时饮食宜清淡,苦瓜、绿豆成为餐桌常客;正午时分的小憩,既避开了烈日酷暑,又暗合中医“午时养心”的理论。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习惯,实则蕴含着“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屈原在《楚辞》中描绘的“沅有芷兮澧有兰”,正是夏至时节湖湘大地生机盎然的诗意写照。

时至今日,夏至承载的文化意义早已超越了农时节令。在广东从化,人们争相观测“立竿无影”的天文奇观;在苏州,古典园林里举办的诗会延续着“夏至咏荷”的雅趣;而在湖南湘西,苗家人开始为秋天的“赶秋节”筹备物资。这个穿越三千年的节气,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古今,维系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当我们在这个最长的白昼里,品尝一碗地道的湖南夏至羹时,舌尖感受的不仅是时令的鲜美,更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记忆。





©2018 pc 湘ICP备12014110号-1 网站管理:学会秘书处
长沙市芙蓉中路一段450号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 0731-84305938 hnyfma@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