烫知识:乱吃蘑菇可能会死

发布:本站     时间:2023/5/6 9:13:19


气温升高,降雨增多,野生蘑菇纷纷“冒头”,野生吃货跃跃欲“采”。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中毒医学科主任医师、劳动卫生专委会常务委员赖燕指出,5-7月是蘑菇中毒高发期,其中鹅膏属蘑菇最为“狠毒”,“吃货”们需警惕。

 

在我国野生菌中,毒蘑菇有400多种,最典型的“杀手”为鹅膏属(Amanita)物种。赖燕介绍,曾有一家三口,午餐炒熟野外采摘的蘑菇食用,当晚出现反复呕吐、腹痛、腹泻症状,送医后查出肝功能损害,食用的蘑菇含有慢性剧毒毒素α-鹅膏毒肽、β-鹅膏毒肽,确诊为蘑菇中毒(鹅膏毒肽)。鹅膏毒肽可导致严重的肝损伤,重者出现急性肝衰竭,甚至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不仅是鹅膏属,种种毒蘑菇皆有危害,常见误区看这里!

 

谣言:经过水煮和火烤等烹饪手法,蘑菇熟透后毒素也随之被消灭。

真相:如鹅膏毒肽等毒素性质稳定,耐高温、酸碱和盐,常规烹饪手段不能将其去除。

 

谣言:妖艳、姣美或在菌盖上长瘤子的蘑菇有毒。

真相:千万不能“以貌取菇”!很多毒蘑菇看上去非常朴素。

 

谣言:不生虫不生蛆的蘑菇有毒。

真相:对人有毒的物质并不一定对虫子有毒,如豹斑鹅膏就经常被蛞蝓取食。

 

谣言:受损后易变色的,煮饭时使大米饭、大蒜、银筷变黑的蘑菇有毒。

真相:目前没有易行、快速有效的毒蘑菇识别方法,即使是经常拾菌“老手”也不能盲目自信自己的辨别能力。

 

若怀疑蘑菇中毒了,怎么办?

 

“在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尽快催吐,尽早到医院就诊。”赖燕指出,目前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解毒药,中毒救治争分夺秒。如果还有剩余的蘑菇,请一并携带就医,以便进行毒物检测,尽早鉴别蘑菇种类及毒性,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

 

赖燕强调,蘑菇中毒有假愈期,千万不要因恶心、呕吐等不适减轻就掉以轻心,延误救治。为了保证健康安全,“不采、不吃、不买、不卖”是防控蘑菇中毒的关键!

 

来源:劳动卫生专委会  杨翊梅





©2018 pc 湘ICP备12014110号-1 网站管理:学会秘书处
长沙市芙蓉中路一段450号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 0731-84305938 hnyfma@sina.com